
內容目錄
閱讀好困難? 先來聽聽作者怎麼說
閱讀,是現代人「反脆弱」的武器。
《讀懂一本書》作者, 樊登.
作者跟我們一樣,並不是從小就喜歡讀書的人,甚至他曾經認為「讀書是一件很苦的事」。
就像大部分的台灣學生一樣,我們的求學過程伴隨著大量的書籍與令人反感的填鴨式教育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更別提要享受閱讀的樂趣,好像畢業脫離書本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!
其實,作者也是在進入職場後遇到了狀況,輾轉想透過閱讀來解決他的問題,才意外的愛上了閱讀這件事。透過閱讀,讓他的心態平穩了,不在憂慮,反而是想努力地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此外,作者也不諱言閱讀「不舒服」這件事。
樊登老師至今仍認為,不舒服的讀書過程,造就了他強悍的自學能力。
當然,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,讀書其實有兩種方式:
- 帶著目的閱讀
- 自由閱讀
不論是哪種方式,重點在於能夠享受這個過程。
下面,我們就趕快進入主題吧!
如何讀懂一本書
你的閱讀習慣是「沉浸式」還是「觀光式」?
書中舉了個很簡單的例子,讓我們了解兩者的區別。
假如我們今天要到花蓮旅遊,旅遊行程會更接近下面哪一種狀況?
- 觀光式旅遊
- 報名了一個5天4夜的旅行團
- 去了10個打卡景點
- 吃了5間排隊美食
- 滿滿的伴手禮
- 沉浸式旅遊
- 找了一個住在花蓮的朋友,在他家裡住了下來
- 每天去附近看看這邊的生活模式
- 一間看起來不錯的咖啡店,走進去便做了一個下午
- 瞧瞧花蓮人都是怎麼跟別人吵架的
這兩者的差別,感受到了嗎?
回到閱讀本身,我整理了以下表格分析兩者本質上的差異。
沉浸式學習 | 觀光式學習 | |
---|---|---|
本質 | 目標導向 | 行為導向 |
差異 | .樂在其中的 .主動自發的 .有目的性的 | .無聊乏味的 .被動進行的 .按程序性的 |
用在讀書的差別 | 是種主動「提取」的過程,在閱讀過程中提取出和大腦產生碰撞與摩擦的想法,並且梳理出一套清楚的脈絡出來。 | 是種被動「接收」的過程,只是在被動接收著作者想灌輸觀念,並且想要一昧的記下這些觀點,當作閱讀完的伴手禮。 |
作者親身體驗 | 閱讀時需要不斷思考,之後整理出心智圖,並且與別人分享這本書的內容。 結果80%的內容都記住了。 | 看完一本書的時候我記不住什麼。 |
補充舉例人生 | 有沒有主動追求想要的生活,拒絕不喜歡的部分,並盡一切可能為你的人生負責。 最後成為專家。 | 觀光式的人生-上大學→工作→談戀愛→結婚→買房→生孩子→養孩子→退休。 活在程序之中,沒有樂趣也不喜歡。 |
將書本知識內化的方法,解構再重構
step 1
先從解構出發
每本書都有一條主線,先抓住主線就不容易失焦。
常見的書籍架構:
1.先定義問題,說明這本書要討論的問題(通常在前幾章).
2.舉例及論證,通常會引用一些名人故事,或是研究論文的內容.
3.提出解決方案.
4.總結,作者通常會透過書本最後的總結進行「價值昇華」,也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.
所以,想快速搞懂一本書的內容,可以試著先看看書目架構或是總結,就比較能抓住重點了!
step 2
享受閱讀過程中與大腦碰撞的過程
呼應前面提到的兩種閱讀方式,我覺得各有所長,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好。
■ 帶著目的的閱讀
這種方式通常是帶著問題到書中找答案。
閱讀過程中可以不斷問自己:
這本書要解決問題是什麼? 書中提出了那些案例與論證? 提供了那些解決方案? 得到了哪些啟發?
■ 自由閱讀
先強調一個重點,沒有目的的閱讀不代表沒有價值。
這是一種探詢的過程,就像進到一個黑暗的未知領域,透過慢慢地探索,逐漸探詢到光亮的地方。
這可能有點抽象,但其實這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。
看完每本書之後,可能只是在腦子裡建構了一個光點。一直到了最後,當這些光點都集中在一起全亮了,就像是整個大腦成了解放區。
這個時候,我們就能夠建立起不同書之間的連結關係,把相同的觀念以及脈絡串聯起來!
step 3
知識的自我反芻(重構)
- 閱讀的時候儘量少畫重點,全心全意的閱讀,不要分心.
- 讀完之後給自己一段時間間隔(1-3天).
- 挑戰你的大腦,試著回憶全書,透過心智圖或摘要紀錄重點.
- 再次翻開書籍,透過摘要快速找出不清楚的部分.
- 以傳播者的角度重構書籍,串聯出屬於自己的脈絡,並試著講給別人聽.
(一開始可以先用下總結的方式練習)
聰明閱讀
摒棄閱讀的壞習慣
1.營造適合閱讀的環境
作者特別提到,現在人都喜歡滑手機,很多人是一邊滑手機一邊閱讀,效果當然很差。可以試著在閱讀前,先排除會分心的事物,空出來的時間完全留給閱讀。
2.好讀書,不求甚解
意思是閱讀的過程中,只要大概能理解就先往下看,不要卡在一個點上太久。
也許看完之後就會恍然大悟,書中要表達的概念。如果還是不明白,也可以在閱讀到一個段落再去查資料。
換個角度,從講書出發
「講書」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學習方法
試想如果今天不是單純的讀書,而是讀完後要透過講書的方式,跟同事/朋友分享這本書的意義,並傳授其中的知識點,出發點是不是會很不一樣?
因為這個過程,我們會主動地去找出書本的價值點,從字裡行間尋找脈絡和意義,最後梳理成一個條理分明的結果。
久而久之,會發現這個Output過程其實就是不停的在鍛鍊我們的思維邏輯,造就知識內化的功力!
講書為作者帶來的長期影響
透過長期的訓練,作者明顯感覺到自己理解事情的速度比過去快了很多,而且能夠快速的抓住共通點。
比方說,在作者的角度看來《複雜》、《反脆弱》、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、《賦能》、《高績效教練》其實是「同一本書」。因為它們背後的結構和知識邏輯都是相同的,當我們有了這個技能,就能夠很快的掌握一本書的知識點,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看一本書只要1個禮拜的原因了。
講書的技巧與方法這邊就不多談,留給讀者自己從書中學習。
我的Insight
只要你有堅持讀書的習慣,這家永不打烊的學校,只要幾百塊錢就可以入學,並且永遠向所有人敞開大門。
《讀懂一本書》 p275.
先培養閱讀習慣,接著練習講書(Output)
現代人大部分喜歡速食學習,IG上不乏許多粉絲專頁,分享用一句話介紹整本書的圖文內容。
問題是,你真的能透過簡單的一句話就理解整本書的價值嗎? 會不會對你來說,就像吃麥當勞一樣,最後也只是Garbage in, garbage out呢?
除了聽別人講、看別人分享讀書心得之外,我們都該試著培養閱讀習慣。因為知識是別人的,只有經過內化後才是自己的。
我們可以做個小實驗,看完一本書之後,再去看看別人的讀書心得,一定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有獨特的見解跟收穫!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理解力都不相同,自然會產生不同的Output。
當然這都沒關係,重點是讀完書之後有所收穫,才是最重要的。
如果讀者有興趣,之後可以再寫一篇文章分享我是如何培養閱讀習慣的。
持續學習在我身上發生的實際效果
前年,我意外的參加了一場心智圖的課程,當時我從來沒聽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工具。
1.上完課後發現是個不錯的工具,偶然在一次工作中用心智圖呈現系統架構,結果意外得到主管的讚賞。
2.之後報名了很多線上課程,發現許多講師都在使用這個工具,也很慶幸我提早認識了它。
3.某次參加公司教育訓練課程,講師問同仁有沒有聽過心智圖,我是少數幾個舉手的人,最後還意外的被邀請上台分享心智圖法。
4.看到了《讀懂一本書》,發現作者也是透過心智圖法來掌握知識輸出的方法,覺得真是太棒了!
當初,我從來沒想過這堂小小的心智圖課程,會產生這麼多的連結點。
也許就像作者提到的,一個小小的光點,最後會集結成亮光,串起我們在不同時間學習到的事物。
這也讓我更相信《致富心態》一書中提到長尾效應的概念,期許自己能維持Keep Learning的習慣,成就更好的自己!
結語
最後,跟大家分享我在作者自序中看到很喜歡的一段話。
實際上,那些讓你苦思冥想的問題 —
- 關於愛情
- 關於升職加薪
- 關於創業
- 關於家庭、親情
- 關於人際關係
- …
九成的人都經歷過這些問題,而這些問題的九成都已經被人解決,寫成了書。
所以如果你正在經歷迷惘焦慮,不妨開始讀書。
大量閱讀,答案自現。
